来源:合富永道
作者:九尾
上一篇《我们说过,有的公司账上利润惊人,却收不回一分钱,靠“赊账绳”吊着一口气活着。
但这还不是全部。
真正决定一家企业现金流命运的,不止“收不收得回来”,还有“要不要先掏出去”。
这一次,我们换一把更锋利的刻度——
应收账款 − 应付账款
前者是“挂账的收入”,后者是“拖欠的成本”;两者相抵,才是企业账期结构下,真实可支配的现金净额。
比如同样账面赚了1000万,一家公司靠压客户账期“先干活后收钱”,另一家公司靠拖供应商货款“先用料后还钱”。前者是“该收未收”,后者是“该付未付”——看起来都在赚钱,实际上命运天差地别。
这就是利润的真相!
现在,我们就沿着这条刻度,把5000多家A股公司再次摆上同一根标尺,看一看:
谁是真的赚到了,谁只是账期撑出来的假象。
高“净应收”公司:账期拉满,利润悬空
在“净应收为正”的公司名单中,原本出现了华能国际、三峡能源、华电新能源等电力央企。但考虑到这类企业普遍具备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(如售电收入),账龄结构相对清晰;另一方面,拥有政策性融资渠道(国开行、农发行、绿色债券)和较强的资产证券化能力(如售电收益权转让、光伏电站出售等);其主要客户也多为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、地方能源公司,实质上为政府或准政府背景,信用极高、坏账风险极低。因此,我们将其从高净应收样本中剔除,转而聚焦更具代表性的商业公司,观察那些真实面临账期拉扯、现金迟迟未落袋的企业群体。
剔除电力央企之后,我们重新统计出十家典型“高净应收”公司,覆盖医药流通、工程机械、军工装备、房地产、通信……行业多元,但有一个共性:应收远大于应付,净垫资金额动辄数十亿。
在这种账期结构下,企业持续向客户“赊货”,自身却无法从供应链获得足够的账期缓冲。资金在途中沉淀得越久,企业现金流的实际可用性就越差。
所谓“隐形现金流”,正是指这部分被利润掩盖的账期风险:当下游回款不畅、上游收紧账期时,企业看似盈利,实则正被沉重的垫资负担反复拉扯。
最典型的,是医药商业公司。
上海医药利润超555 亿元,净应收高达 288 亿,接近利润的 5 倍;重药控股利润仅 1.3 亿,净应收却达 191 亿,几乎是“借钱卖药”;国药一致净应收接近 98 亿,是利润的 17 倍——账上盈利丰厚,但每一单背后都埋着长账期,现金回收压力极大。
装备制造板块依旧亮眼。徐工机械与中联重科分别净垫资175 亿和 156 亿,原因在于其典型的“重资产+大项目+融资租赁”模式。客户多为地方基建与工程总包商,项目账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。盈利虽稳,但现金流恢复节奏受限,一旦市场收缩或客户延期,风险将迅速暴露。
房地产行业的代表是华夏幸福。利润虽有13.8 亿,但净应收高达 121 亿,说明其资金链虽短期回暖,仍远未脱离高垫资、低回款的运行模式。在去杠杆与融资收紧背景下,账期的“隐性拉扯”比利润表更能揭示其真实财务压力。
军工龙头航发动力,也不轻松。其利润12.7 亿,净应收超 112 亿。军品结算周期天然偏长,加之客户高度集中,一旦合同节奏延迟或拨款推迟,企业就要独自承担现金缺口的缓冲任务。
医药生物中的“研发派”,账期依旧吃紧。智飞生物全年利润不足 4 亿,净应收却达 109 亿——每赚一块钱,先垫出近三块现金。典型的疫苗、新药等政府采购订单,项目体量大、毛利低、账期长,利润和现金天各一方。
通信行业则有两个代表。亨通光电利润近28 亿,净应收约 98 亿;烽火通信利润仅 2.5 亿,净应收也达 92 亿,均为“账面光鲜,现金吃紧”的典型。近年来通信项目多集中于政企客户与城网工程,收款节奏慢、验收流程长,回款周期往往成为企业运转的最大牵制。
无论是医药流通的“压货走量”、装备制造的“融资租赁+项目制”、军工订单的“集中采购”,还是通信工程的“政企验收周期”,它们的共性在于:交付先于回款、利润先于现金——账面盈利的背后,是流动性的持续紧绷。这些模式在会计逻辑上制造利润,在经营现实中却消耗现金。
所以你看,从“账上赚得多”到“回款慢吞吞”,只隔着一个账期。这份榜单背后的共性正是:企业看似盈利,却实则被“隐形现金流”反复拉扯。一旦上游紧缩、下游拖账,利润的光鲜就可能迅速反转为资金风险。
在账期为王的商业世界里,净应收不只是报表上的一个差额,而是刺破业绩泡沫的一根针。它提醒我们:利润能不能落袋为安,靠的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企业对时间压力的真实对抗力。
高“净应付”公司:别人先垫钱,自己攒现金,这才叫真本事
如果说“应收账款高”代表企业把利润压在别人账上,那么“应付账款高”,则意味着企业把现金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——利润账上看得见,现金手里握得住,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。
我们把“应收账款 - 应付账款”这一项,从小到大重新排序,发现榜单前十几乎全被“中字头”企业包圆:中建、中铁、中交、中电投……它们普遍由国资委直管,背靠财政信用,账期长、议价强,许多还承担政策性工程,天然具备“收款稳、付款慢”的账期结构,成为“净应付高企”的典型代表。
但这种结构不可复制。对大多数企业而言,不能靠财政背书,更不能靠政策兜底,只能靠实打实的经营能力,在市场规则下和上下游博弈——这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“账期高手”。
因此,我们在分析中剔除中字头央企,聚焦市场化环境下的民企与上市公司,筛选新的“净应付”前十名。从这份榜单中,我们看见了另一种本事:靠账期结构撬动现金流的能力。
绿地控股、保利发展,是榜单中典型的地产企业。哪怕身处地产寒冬、利润缩水,它们依然能压住上游巨额应付账款,说明资源调度能力尚在。一边是销售端现金回笼放缓,一边是施工端依然能“慢付款”运转工地——这样的双向张力,维系着地产尾部公司的生存空间。
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上汽集团则代表了产业链中的“核心枢纽”。比亚迪既是整车厂,又掌控关键零部件,上下游都要看它脸色。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绝对主导地位,材料供应商要抢单,付款速度就不能慢。上汽集团作为传统汽车大厂,体系稳定、订单集中,同样具备账期调控能力。这三家公司共同特点是:不靠融资周转,而是靠产业地位,建立了“先拿货、后结算”的现金循环。
建筑装饰领域的上海建工、隧道股份、山东路桥、四川路桥等,长期面临“应收慢、项目周期长”的行业结构。但它们在应收高企的同时,依旧能把应付账款压得更狠,说明它们在采购、分包等环节具有较强控制力。这种“先干活再付款”的节奏,虽难扭转项目资金结算的整体滞后,但足以构建起自身的现金缓冲带。
制造业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美的集团。在“制造=重资产+现金吃紧”的刻板印象下,美的几乎成为反例。其净应付为负,说明它能以压倒性的渠道地位,实现“收款快、付款慢”的强控模式。靠账期压制力带动经营现金流,堪称制造企业里的“账期金融大师”。
观察这十家公司,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共性:
第一,它们体量普遍较大,但关键不在规模,而在于其产业链核心地位稳固,具备和供应商谈判的主动权。
第二,它们的现金流优势,并非来自银行授信或融资便利,而是来自账期管理本身。应付账款成为“天然融资池”,是企业流动性调度的关键。
第三,即便身处重资产行业,也能通过账期调度,使得经营结构接近轻资产化——利润或许不高,但现金流稳得住,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强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“净应付高企”背后不是风险,而是企业经营结构中的现金筹码。如果说“低账利比”公司是把利润变成现金,那么这些“净应付高手”,则是把现金变成了议价力——它们用供应商的钱,把自己的资金流转周期拉到了最长。只要账期还压得住,它们就能稳住现金防线,即便利润不高,也有足够的安全边际。
换句话说:在市场不确定时,这些公司账上的利润也许不亮眼,但手里的现金永远不会卡壳。
谁在垫钱,谁在“收租”?一张账期净额的产业地图
“应收账款- 应付账款”这一指标,往往被忽视,却直指企业的现金循环本质:是先付钱等收款,还是先收钱再支付?是为客户“垫资”,还是借供应商“周转”?从行业结构看,这种账期净额的分化,不只是财务技术问题,而是商业模式和议价能力的直接映射。
一类行业:净应收常年为正,利润兑现高度依赖客户回款
典型行业包括:医药生物、计算机、公用事业、环保、机械设备
这类行业有一个共同特征:业务模式天然带有“先服务、后结算”属性,应收账款长期占压,回款滞后,而付款节奏往往由采购合同和供应商协议限定,无法对冲。
医药行业中,尤其是药品流通与器械供应商,面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账期压力,一旦医保统筹、财政拨付放缓,应收高企的问题会直接传导至经营现金流。
公用事业行业虽然具备长期合同优势,但电费、水费等往往存在地方财政代垫结算问题,回款延迟是常态。环保和设备类行业也面临类似结构——项目周期长、验收节点慢,工程进度与付款进度错位。
在这些行业中,企业账面利润的真实性,实质取决于客户信用与回款速度。账期一旦拉长,利润就停留在纸面,现金流容易成为先行指标。
一类行业:净应付结构明显,账期优势反哺经营
典型行业包括:房地产、建筑装饰、石油石化、汽车
这类企业的现金结构呈现出典型的“供应商融资”特征:通过长期占用应付账款压缩现金流压力,把账期变成低成本负债工具。
房地产行业尤为显著。即便行业整体面临调整,企业仍普遍维持着高应付账款结构,依赖对上游建材商、施工单位的付款节奏控制来维系现金周转。而项目销售回款存在周期性波动,一旦销售不达预期,账期压制反而成为反向风险源。
建筑装饰行业的账期结构则体现为“长应收+长应付”的双向拉扯。在扩张期,靠压款抢项目;在收缩期,一旦付款端失衡,极易出现“应付到期、应收未清”的错位踩踏。
石化和汽车行业则是另一种账期结构优势:上下游集中度高,企业议价能力强,能稳定控制付款节奏,同时依靠渠道控制销售账期,整体形成对资金链更友好的运营结构。
中间地带:账期结构平衡,现金节奏高度依赖经营效率
如通信设备、家用电器、通用制造业等行业,账期优势并不显著,企业对上下游的控制力有限,经营过程更依赖资金周转效率。净应收与净应付相对均衡的状态下,企业的现金表现与利润表现能否匹配,主要看库存管理、回款纪律与合同周期。
这类行业表面看资金结构稳健,但实质在于对经营节奏的依赖更高。一旦订单减少、客户延迟付款、供应商要求提前结算,原本平衡的账期体系可能迅速失衡。
我们这次把“应收 - 应付”这根账期弹簧翻出来看,就是想提醒大家:利润的体温,藏在现金流里;利润的真伪,藏在收款速度里;利润的底气,藏在付款能力里。
你会发现,有些公司营收利润都增长,但账期也越拉越长——客户要得急,它就先垫资;供应商被它拖得久,现金也堆在自己这边。看上去没问题,实际上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,任何一颗螺丝松动,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也有一些公司,看上去不大不强,甚至利润平平,但收得快、付得稳、账期短,一身轻盈。这种企业在流动性紧张的年份,往往反而更安全、更抗跌、更有主动权。
财报是个讲故事的舞台,而“应收-应付”的结构,是故事背后的布景——你不看,它就在那里,你看清了,才能分辨出哪些利润是真金白银落袋,哪些只是画在账上的风景。
账期不会说话,但它最诚实。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否穿越周期、稳住现金流的,不是讲得多好听的故事,而是那根被一拉再拉、还撑得住的账期弹簧。
相关阅读:
《